<dd id="44asu"><nav id="44asu"></nav></dd>
<tt id="44asu"></tt>
  • <menu id="44asu"></menu>
    <xmp id="44asu"><menu id="44asu"></menu>
  • 2022年種植業結構調整指導意見

    2022-02-23 14:33:57 4

    2022年種植業結構調整指導意見

    時間: 2022年2月22日 來源: 種植業科作者: 點擊: 70


    根據萬戶農民種植意向調查結果,結合2021年農產品的銷售形勢和價格變化趨勢,按照保障糧食安全和“生態優先、綠色發展”的戰略要求,確定2022年我市種植業結構調整的總體思路是“穩糧、優經、擴飼草、強特色”,具體調整意見是“四增四穩一擴大”,即:增加糧食、飼草、中藥材和設施農業面積,保持向日葵、加工型蔬菜、黑白瓜籽和西甜瓜面積相對穩定,增強地方優勢特色作物單品種植規模和效益。

    一、增加糧食面積

    中央提出“糧食面積和總產只增不減”的要求,作為自治區糧食重要產區,要切實扛起保障國家糧食安全的重任,堅決遏制耕地“非糧化”,確保糧食生產功能區全部種植糧食作物,糧食播種面積(2021年統計數據544.1萬畝)增加到550萬畝以上。

    1.擴大小麥種植面積。小麥是主要的口糧作物,也是我市的優勢農作物之一。全市以河套小麥為原料的面粉加工企業300多家,其中,規模以上的面粉加工企業30多家,年加工小麥能力100多萬噸,特別是恒豐的“河套牌”系列面粉產品和兆豐的“雞鹿塞”有機面粉等授權使用“天賦河套”品牌的產品市場知名度高,產品銷售趨勢好。在國家高度重視糧食安全特別是保口糧供應的大戰略下,2022年小麥種植面積建議增加到80萬畝(2021年種植面積53.2萬畝),重點是擴大綠色、有機小麥生產規模,鼓勵有條件的種植戶開展麥后復種,增加種植效益。同時,利用小麥作為母田開展間套復種,可以顯著提高種植效益。實踐證明,應用小麥套晚播向日葵和小麥套玉米技術,畝收入2000元左右,均高于單種小麥、玉米和向日葵的收入。2022年建議推廣以小麥為母田的套種面積50萬畝,并鼓勵面粉加工企業流轉土地,實行標準化生產和規模化經營,自建穩定的原料生產基地。同時,引導加工企業實行訂單種植,與種植農戶形成緊密的利益聯結機制。

    2.穩定玉米種植面積。據調查測算,由于農區畜牧業和玉米深加工產業的快速發展,我市玉米的需求量呈穩定增加的趨勢。全市籽粒玉米2022年需求量大約為55億斤,比上年增加5億斤,其中,散戶養殖和飼料加工需要玉米35億斤左右、淀粉加工和制藥行業需要玉米10億斤左右、糧食儲備和外調需要10億斤左右,需種植340萬畝的玉米可滿足需求;另外,隨著養殖業的快速發展,對糧飼兼用玉米和青貯專用玉米的需求量呈增長態勢,預計2022年青貯需求量在600萬噸,比上年增加50萬噸,需種植糧飼兼用和青貯專用玉米130萬畝左右;其三,適應居民消費升級的需要,近幾年鮮食玉米和爆粒玉米市場需求量大、效益好,種植面積宜擴大到10萬畝左右。因此,2022年玉米種植面積建議保持在480萬畝左右(2021年種植面積477.6萬畝),重點是調整品種結構,增加耐密型品種,提高單產;推廣大豆玉米帶狀復合種植技術,提高單位面積糧食產能。

    二、增加優質飼草面積

    按照養殖業發展規劃,2022年全市牲畜飼養量將達到2300萬頭(只)以上,高蛋白含量的優質飼草需求量60萬噸左右,目前,我市優質飼草產量不足需求量的一半。隨著養殖業由數量增長向高質量發展轉型,對營養價值高的專用飼草需求逐年增加,因此,2022年建議增加優質飼草種植面積20萬畝。

    一是擴大優質苜蓿種植規模。隨著奶業和肉羊、肉牛產業的快速發展,伊利、蒙牛等大型乳企及草業公司都有在我市建立優質飼草基地的意愿,據調查,2022年新增苜蓿意向性種植面積5萬畝以上,苜蓿種植面積力爭達到15萬畝。據測算,種植優質苜蓿畝收入可以達到1200元以上,而且苜蓿是培肥地力的主要作物,可以實現用地養地結合。同時,集中連片種植500畝以上(連續在田三年以上),每畝可享受國家和自治區優質牧草補貼600元。

    二是增加麥后復種燕麥草面積。2022年,草業公司和大型養殖場新增燕麥草意向性種植面積5萬畝,總面積達到10萬畝以上。據測算,麥后復種燕麥草畝均增收500元左右,可以顯著提高小麥種植綜合收益。

    三是利用黃河沿線退耕(退灘)增草。在磴口、杭后、臨河、五原、前旗沿黃河灘地阻礙行洪區域,大力推行退耕還草、退灘還草戰略,根據不同的立地條件,因地制宜種植紫花苜蓿、燕麥、湖南稷子、蘇丹草、草木樨、披堿草等固沙土、易行洪、耐鹽堿、兼具生態、觀賞和飼喂價值的牧草品種,2022年力爭退耕(退灘)還草10萬畝。

    三、增加耕地內中藥材面積

    我市獨特的自然資源是多種中藥材優勢種植區域,生產的中藥材品質好、售價高,尤其是黃芪、防風、板藍根、金銀花、紅花、銀翹等10余種名貴中藥材,采用仿野生栽培模式,各項指標均優于傳統種植模式,種植面積不斷增加,畝凈收入達到2000元以上。根據資源條件,磴口、杭后、后旗的烏蘭布和沙漠邊緣區域重點發展枸杞、甘草、肉蓯蓉等具有一定治沙作用的藥材種植;前旗的小佘太鎮、明安鎮等區域重點發展黃芪、板藍根、北沙參等道地中藥材種植。建議全市耕地內中藥材種植面積在2021年5.51萬畝的基礎上增加到10萬畝,引導鼓勵制藥公司與藥材種植戶通過訂單方式,集中打造優質中藥材規模化、標準化種植基地。

    四、增加設施農業面積

    設施農業是發展現代農業、實現畝均效益論英雄的重要抓手。目前,我市設施農業以反季節西甜瓜、蔬菜生產及育苗為主,花卉、食用菌生產為輔,日光溫室平均畝純收入3.5萬元左右,塑料大棚種植兩茬畝均純收入2萬元左右。2022年建議新增設施農業1.5萬畝,總面積達到19萬畝。新增設施農業以高標準鋼架大棚為主,集中連片打造規模化設施園區。依托已建成的規模化設施農業園區,每個旗縣區至少要建立一個規模化、標準化育苗基地,提高優質種苗的自給率。引進推廣適合我市設施農業的裝備、品種、技術,不斷優化設施結構,完善配套技術,創新經營模式,形成我市設施農業技術支撐體系,提升設施農業整體水平。要切實加大對設施農業的投入,通過財政資金的引導,吸引更多的信貸資金、企業投資、社會融資和農民籌資,建立多元化、多渠道、多層次的投入機制,加快設施農業發展步伐。

    五、穩定食用向日葵面積

    受國家調減玉米政策的影響,內蒙古中東部區、新疆、甘肅等地開始大面積種植食用向日葵,全國食用向日葵種植面積和產量逐年增加,呈現供大于求的趨勢。作為一種休閑食品,食用向日葵籽消費市場相對穩定,產量增加,必然造成市場飽和,銷售不暢,產品積壓。據調查,受新冠疫情出口管制和歐美、中東市場消費需求下降等因素影響,目前我市還有40%的葵花籽積壓在農戶和經銷商手中。另外,由于連年大面積種植向日葵,輪作倒茬困難,病蟲危害呈現加重趨勢,產量下降、品相不好、售價不高。為保持我市食用向日葵的加工、出口以及集散地優勢,2022年食用向日葵種植面積建議穩定在350萬畝左右,要有計劃地減少品質差、不適應市場需求品種的種植面積,適當擴大適銷對路的優質品種比例,引導農民實行訂單種植和標準化生產。大力推廣插盤晾曬、擴行降密、水肥一體化等提質增效技術,全面提高產品的品質,通過增加單產和提高品質實現增產增收。

    六、黑白瓜籽面積保持穩定

    黑白瓜籽作為休閑食品,市場容量有限,特別是新冠疫情發生以來,歐美、中東等市場不確定性增加,價格不穩定。根據近幾年生產銷售情況,種植面積保持在50萬畝左右比較適宜,重點是加大開溝起壟覆膜栽培技術推廣力度,提高單產和質量,增加效益。

    七、穩定加工型蔬菜面積

    1.保持番茄面積穩定。全市現有番茄加工廠40家,實際開工生產的24家,日處理原料3.6萬噸,年生產番茄醬能力40萬噸。按55天生產期計算,共需要番茄原料200萬噸。考慮到企業的達產能力、設備維修和電力供應等不確定因素,按75%的加工保證率計算,每年需要原料150萬噸左右,番茄按畝產6.5噸計算,需要23萬畝左右的番茄就能滿足加工需求。由于番茄屬于出口型農產品,受新冠疫情影響,歐美等消費市場萎縮,2022年該種多少,應該根據企業的訂單來確定,面積建議穩定在20萬畝左右。各級政府要敦促加工企業按照產能劃定的區域范圍確定訂單,引導農民嚴格按照訂單種植,沒有訂單不種植。要加大開溝起壟覆膜栽培、育苗移栽等先進實用技術推廣應用力度,提高單產,改善品質,增加效益。

    2.保持脫水菜面積穩定。脫水菜屬于出口型農產品,受國際市場影響較大。據調查,國際市場每年的脫水菜需求量約3萬噸左右,我市產量占到50%左右。近兩年脫水菜的種植效益列各種作物之首,畝純收入在2500元左右。如果種植面積大幅增加,勢必造成供大于求,價格下跌。根據近幾年的實際加工能力和銷售情況,2022年全市安排種植10萬畝足以滿足加工和市場需求。要引導農民提高法律意識,在合理合法的前提下與企業簽訂生產訂單,嚴格按照訂單生產,沒有訂單不可種植。

    八、西甜瓜穩定種植面積、調整內部結構

    我市西甜瓜具有明顯的銷售特點:西瓜55%在當地銷售,45%在外地銷售;甜瓜5%當地銷售,95%外地銷售。并且我市西甜瓜外銷市場相對穩定。2021年全市西甜瓜種植面積17.3萬畝,由于種植規模與市場需求契合度高,產量和效益雙豐收。西甜瓜生產的主要問題是上市集中、部分商品不對路,導致價格波動較大。2022年種植面積穩定在20萬畝左右,重點是增加反季節栽培面積,充分利用溫室、大棚、小拱棚和育苗移栽等不同種植方式,拉開上市時間,實現均衡上市,保持銷售價格穩定,實現種植效益增加。

    九、擴大地方優勢特色作物單品種植規模

    近幾年,各旗縣區陸續引進種植了辣椒、花生、貝貝南瓜、紅薯、爆裂玉米、七彩蔬果、中藥材等一批專用特色經濟作物,通過試驗示范形成了一定的種植規模,2021年特色單品訂單種植規模達到117萬畝,比上年增加5萬畝。2022年要在簽訂種植合同的基礎上,擴大技術成熟、收益穩定的特色作物種植規模,訂單面積在上年基礎上再增加5萬畝。要注重栽培技術研究,總結提煉一批技術成熟穩定、符合高質量發展需求的綠色、有機栽培技術在生產中推廣應用。

    2022年是“十四五”承上啟下之年,也是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的關鍵之年,做好農業結構調整這篇文章,責任重大,任務艱巨。各級農業部門要早部署、早安排,精心分析市場需求,切實做好種植結構調整工作。要多渠道向廣大農民傳播農產品供求信息,指導農戶科學安排種植結構。要把保障糧食安全、增加綠色優質農產品供給放在突出位置,狠抓農產品標準化生產、品牌創建、質量安全監管。進一步加大農業節本增效技術推廣力度,把農業生產的重心轉移到依靠科技、提高質量、增加單產和效益上來。


    首頁
    產品
    新聞
    聯系
    www.969zy.com